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,無論是Facebook、Instagram、微信還是小紅書,我們都能輕易地與身處不同角落的朋友保持聯繫。曾經的別離,似乎在瞬間被這些社交媒體的便捷打破了。抽象地說,這個時代真的讓人有種「只要是活著,便沒有真正的別離」的感覺。
我記得小時候,我的好同學因為學業原因,前往國外就讀。那時,我們非常依賴固網電話與面對面的聯絡,無法像現在這樣隨時拍張照或發個訊息,隨時分享生活中的大小事。每次再見前,我們都會互相約定:「下次再見,一定要一起去吃那家店的泰菜!」而隨著出發,心中即使有不捨,怎至明白可能不會再見,卻也孕育著對未來重聚的期待。
然而,到了今天,這樣的感覺卻漸漸模糊了。當我們在社交平台上,輕鬆點開朋友的動態,看到他們的生活照,聽到他們的心情分享,就像他們從未離開過一樣。這樣的虛擬存在,讓我開始懷疑——我們真的還會有「別離」的感覺嗎?活著的朋友,實際上能隨時在屏幕上和我們相遇。
長大後,有老朋友移民了,她在社交媒體上經常更新動態,分享美食、旅遊、甚至是心情的起伏。每當翻開手機,看到她愉快的樣子,心裡多了一份滋潤和快樂。但隱隱中,又覺得有些空虛。這種片段式的生活分享,讓我們的聯繫變得如同散落的星星。缺少了一種「等候」的意義,之前那種「期待相聚」的感情似乎在生活的繁忙中悄然消逝。
有時候,我會想起以前那些真正的「別離」時刻。和朋友們一起聚餐時,明明都知道下次約會的時間尚未確定,卻還是會互道珍重,那句「好好保重,期待下次再見」,語中滿是期盼與不捨。現在,或許只是發個微信,說聲「保持聯繫」,似乎一切都輕而易舉。現在的年輕人似乎沒有機會感受,而我們也似乎不能再感受到梁詠琪所唱的Today,那句歌詞「別了依然相信,以後有緣再聚」的深層意義。(大家不妨上網找一找這首歌來聽)
面對如此快速的社交交流,我們是否要重新思考這個問題?只是生活在同一個時間軸上,卻以零散的分享取代了真正的相聚,這樣的生活是否真的是我們所追求的呢?或許科技能帶來便捷的聯繫,但它同時也可能剝奪了我們對真實重聚的珍視。
朋友是要見面的,是時候反思及重新找回那種珍貴的感覺。在這個信息瞬息萬變的世代,雖然我們的生活因為科技變得方便,但我們仍然需要把握住每一個面對面的瞬間。因為,無論科技再如何進步,真正的連結始終存在於心與心的交會之中,而這份溫暖,只有在真實的相聚中才能得到最大的體悟。珍惜面對面的友誼,因為這才是讓生活真正充實的地方。
Comments